新华社南京9月12日电题:两个硕士竟教不了一个小学生——谁在靠你的教育焦虑“吃饭”
新华社记者蒋芳
“培训大军”再度集结。刚一开学,南京一所名校二年级的小安就开始了在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密集的课程,他的父母虽是分别毕业于国内985与211大学的硕士,但为了让孩子受到“专业”的培训,还是坚定地给小安报了班。妈妈说:“苦虽苦,孩子的语言敏感期没几年,不能偷懒。”
“找房大军”正在奔走。名校周边的“老破小”早已一房难求,中介还在不断提高租金。南京的一位家长任女士无奈地说:“别人换房子是改善,陪读的家庭却在改差。但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蜗居一段时间是值得的。”
不辞辛苦培训、不惜人力陪读、不惜成本择校……专家认为,当下的教育焦虑固然来自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但家长严重焦虑和畸形攀比的“心魔”背后确有利益推手。教育焦虑究竟为何愈演愈烈?谁在靠“吹大”你的焦虑“泡泡”牟利?新华社记者进行了调查。
以为是口碑其实是套路——培训机构成了“心理专家”
“要专挑孩子不会的提问”“一定要让家长感觉自己孩子真的不太行”……近日被媒体曝光的某培训机构英语课程设计,揭出了培训机构的“攻心计”。
记者调查了解到,利用家长从众、攀比的心理,培训机构的“洗脑”阵地已经前移到了手机里。
南京一位刚刚幼升小的家长冉峰发现,自从孩子确定要上家附近一所著名小学后,就被拉进了“某小学入学群”。刚开始,大家交流孩子和家长信息,相谈甚欢。随着人数增多,广告出现了——暑期游学团、游泳教练、理财平台等等,而最多的还是各种培训班的推荐。
“真是聊着天就把你给‘套路’了。”冉峰说,每次都是他家孩子学什么了,感觉很好给大家推荐,然后几个固定的托儿开始跟帖。“我孩子也在这家学的,真不错。”
一位教育培训业内人士说,家长们往往今天看某个“牛娃”上了什么班,就开始焦虑,想马上跟风报班;明天去报,发现居然有钱也报不上,越报不上越心焦。摸透了这些心理,培训机构就会利用各种群圈定目标受众,打着分享升学信息、提供升学指导的旗号,散播报名紧张等信息,制造焦虑气氛,“吹风”中就把生意给做了。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少儿英语教育论坛|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陆家嘴金融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22899999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6:00